踏遍疫区谋良策,大地新貌慰先灵
——缅怀血防先驱魏德祥教授
魏德祥(1921.9.21-1990.5.9),山东昌邑人,原同济医科大学(现bv伟德官网同济医学院)教授、博导,伟德vb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曾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寄生虫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血研会预防组组长。魏教授毕生从事寄生虫学教学科研工作,他以消灭血吸虫病为己任,从1950年代初期开始常年深入疫区,因地制宜制定防控对策,为湖北省血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开展寻找“全国血防先驱”活动,授予已故魏德祥教授“全国血防先驱提名人”称号。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缅怀魏德祥教授忠于党的科教事业,呕心沥血献身血防的事迹。
1970年代,魏德祥教授(左2)在血吸虫病疫区现场研究消灭钉螺
桐湖农场的春天
魏德祥教授纪念碑,方正明摄于2022年2月13日
在武汉市蔡甸区桐湖办事处(原汉阳县桐湖农场)卫生院旧址内,矗立着“魏德祥教授纪念碑”,这是1992年汉阳县疫区人民为纪念已故血防专家魏德祥教授而建立。1990年魏教授去世,骨灰撒在附近的香炉山麓河滩。
汉阳县在历史上为血吸虫病重疫区,也是魏德祥教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73年,武汉医学院组织170余人的血防医疗队支援汉阳县,在教授杨超前、魏德祥的带领下,深入到侏儒、消泗、永安、黄陵开展大队办医院,收治血吸虫病人并指导血防工作。当时大量病人急需救治,而锑剂治疗疗程长、副反应严重,他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与病人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地守护着病人,一旦病人发生药物反应,尤其是阿·斯二氏综合症,则全力进行抢救。随后,他又多次来汉阳县考察调研,指导血防工作,足迹踏遍疫区各地。20多年过去,疫区人民记忆犹新、念念不忘魏德祥教授。
1986年,魏教授带着卫生部“七五”攻关课题“江湖洲滩地区消灭血吸虫病对策研究”再次来到桐湖农场开展现场研究。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流行区是当时我国血防的难点、重点,是“最难啃的骨头”。魏教授提出系统工程学原理指导一系列防制对策,力求人(畜)血吸虫病的流行从恶性循环转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以致最终达到消除的目标。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该课题研究后期,他身患重病,仍带病工作,在病榻上听取汇报,指导安排研究工作。他把生命最后的力量献给了血防事业,弥留之际嘱托身后骨灰撒在疫区的大地上。
经过数十年几代血防人艰苦奋斗、科学防控,2013年蔡甸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目前正朝着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迈进。桐湖农场属湖沼型流行区,建国初期人群感染血吸虫者十之八九,改革开放初期人群感染仍有三分之二,俗称“血吸虫窝子”。如今,疫区人民终于摆脱了血吸虫病的摧残。
2022年初春,作者再次来到桐湖农场。血防事业的巨大成就伴随着新时代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桐湖正街”干净整洁,“桐湖省级湿地公园”美丽如画,行人满面春风。此地鱼米之乡土地肥沃,人寿年丰百业兴旺,“魅力桐湖,幸福水乡”的名片名副其实。生前心系疫区人民疾苦的血防先驱魏德祥教授,当欣慰含笑于香炉山。
1980年代后期,魏德祥教授(前排右1)陪同卫生部地病司司长王立忠(前排右2)、副司长王环增视察蔡甸区血防工作(引自《武汉血防50年1958-2008》)
科教报国,教书育人
1921年魏德祥教授诞生在山东省昌邑县辛置村一户农民家庭,在昌邑县、潍县读小学和初中。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学校被迫解散,他跟随堂兄向南方逃难,因一场大病滞留香港,在香港继续读完初中,之后辗转至云南省路南县云大附中读高中,1942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赴济南山东军区卫生部直属医院任外科医生,1950年回到母校开始从事寄生虫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魏教授青少年时代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旧社会,深切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于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汇报中写道:“三年来,经过不断地学习,通过各大运动的教育,在学习中,在实践中,使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深深地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
建国初期,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在农村地区流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魏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调查研究寄生虫病,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贯穿在教学中。他注重实事求是,在现场取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研选题力求解决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在科学思维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大局观、系统论等。
1980年代中期魏德祥教授(左2)在海南疟疾
流行区现场调研
1980年代中期在海南疟疾流行区按蚊孳生地采集标本
魏德祥(左)、马家骅(右)
魏教授始终站在寄生虫学科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主管和领导寄生虫学教学的全过程。他强调面向我国广大农村寄生虫病的实际进行教学,以身作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到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做到既教书又教人。具体事迹有:1.将寄生虫病流行的生物因素(生活史)、自然因素(生态)、社会因素(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科学地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一治(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二防(预防感染,防止扩散)、三改(改革生产方式,改良生活习惯,改造自然环境)的科学观点,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独立分析综合能力。2.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3.实验教学中增加活体寄生虫,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注重“第一手资料”科学的工作态度。4.建设寄生虫学标本及史料陈列室。5.运用自身历年在农村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的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献身教育,提高了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
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疫区现场,探索行之有效的防制血吸虫病方案,是魏德祥教授孜孜追求的科研目标,他把科研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1952年4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教授魏德祥和滠口血吸虫病防治所医生张传智等人支援全省血吸虫病普查,首次在蕲春县赤东野塘嘴洪塘湖汊发现阳性钉螺,证实蕲春县是血吸虫病流行区。
1952年与1954年暑假期间,魏教授带领寄生虫学教研组及部分同学分别在汉口北郊之岱家山和东郊洪山与珞珈山一带作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发现岱家山一带是血吸虫病重疫区,附近居民近半数感染了血吸虫。
1954年12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李赋京、魏德祥等人成立钉螺研究组,之前已于1953年11月开始选黄陂县什仔湖为实验区进行钉螺生态规律的研究,为期一年有余。
1956年李赋京、魏德祥发表《湖沼地区灭螺实验初步结果及今后意见》。魏德祥发表《黄冈县花园乡修堤筑坝蓄洪垦殖对血吸虫病的作用的调查报告》,提出“水利是尖兵,农业是主军,卫生是参谋,防洪增产灭钉螺”的综合防控策略。
1957-1960年,魏教授利用3年时间,通过现场调查研究、与地方血防部门共同署名发表了《开垦灭螺的机转的研究》和《阳新县城关五一农场防治血吸虫病综合措施的效果观察》等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推广了堵湖汊、垦植灭螺、蓄水养殖灭螺,进行消灭钉螺特殊孳生地以及灭螺机理的研究,为湖沼地区特别是湖北省湖沼地区广大农村消灭血吸虫病(如黄冈地区、武汉市东西湖区、荆州地区多数县)、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这些经验,截止1980年代初期,湖北省已有87%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75年5月,抗血吸虫病新药硝硫氰胺(代号7505)在国内仿制成功,魏教授首先承担实验室杀虫效果的研究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进而继续研究其杀虫机理及各种不同剂型的吸收、疗效和副反应等,在此基础上于1976年以后,在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全面推广应用硝硫氰胺治疗血吸虫病病人200万人次,治疗病牛4万余头,大大降低了疫情,为血吸虫病药物治疗史上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开始又开展吡喹酮抗血吸虫的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其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1970年代末在洪湖县血吸虫病疫区粪检普查
魏德祥(右1)、杨文远(右2)、马家骅(左1)
1979年《中级医刊》(现名《中国医刊》)刊登魏德祥著《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综述了血吸虫病流行历史、钉螺生态与查螺灭螺、治疗、诊断、防护、粪管与水管,大部分内容是魏教授近三十年来亲临血防现场实战的经验总结。
1975年开始,中国科技工作者对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进行科学发掘,魏教授主持古尸寄生虫学研究,发现了远在公元前167年前江陵地区有血吸虫、肝吸虫、鞭虫和绦虫(未定种)四种寄生虫病流行存在,是世界最早记录,于1980年发表论文,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0年代初,魏德祥教授(右2)在疫区现场调研
1980年代初,魏教授承接中央血防部门下达的“江湖洲滩消灭血吸虫病对策研究”课题,以应城汉北河流域的河滩地带为重点,他经常深入到应城、公安、石首、监利、江陵等县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调查研究,领导湖北省江湖洲滩消灭血吸虫病对策技术指导组(任组长)的工作,防治成效显著。
1984年魏德祥教授发表《江湖洲滩消灭血吸虫病对策刍议》,提出“春末夏初灭钉螺,秋末冬初治病人(畜)”消灭传染源、“钉螺无害化”、“血防系统工程学”等理念,强调按最优化对策办事,多部门协调,持续进行,形成良性循环,将疫情由控制、下降,直到最终消灭。
1985年10月,“江湖洲滩地区消灭血吸虫病对策研究五年总结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总结了湖北省5年以来在李永生、魏德祥的负责和指导下开展的以消灭传染源结合消灭易感地带钉螺为主要防制对策的研究,人群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为今后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0年代后期,魏德祥教授不顾年老体衰继续在疫区奔波,开展消灭血吸虫病实践。1989年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直到1990年5月逝世。在魏德祥教授追悼会上,曾经与魏教授并肩战斗的全省40多个疫区地、市、县血防代表为他送行,遗像挽联上写着“血吸虫尚未消灭,同志们仍须努力”。
魏教授主持“七五”攻关课题“江湖洲滩地区消灭血吸虫病对策研究”,
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在病床上草拟提纲,部署工作。
1992年8月魏德祥教授纪念碑落成。纪念碑底座两侧汉白玉上镌刻着八个优美的篆体字“求实 协作 献身 创新”,这正是魏教授一生践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底座背面汉白玉上64字隶书铭文概括了魏教授光辉的一生。
“教授德祥 系出鲁昌 滇沪求学 淮海扶伤 忧民疾苦 投身血防 诲人不倦 培育栋梁 栉风沐雨 跋涉疫乡 呕心沥血 探索良方 小虫未灭 念念不忘 奉献精神 百世流芳”。
(承蒙李雍龙教授审阅、修改本文,病原生物学系党支部副书记雷家慧副教授提供部分照片。谨此致谢!)
来源:伟德vb方正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